海南荒山地水土生態修復的重點_海南悅民園林綠化 二維碼
42
海南現在展開熱烈的自貿區建設,各地的園林綠化景觀都在如火如荼的建設。但有些地區因礦山采礦、各類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也有很大的破壞。所以我們要掌握好荒山地水土生態修復的重點和相應的技能。 國內外的科學研究證明,控制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就是營建喬木、灌木、草相結合的生態公益林(包括防護林和特用林)體系。建設生態環境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增加森林面積,擴大植被,發展林業的過程。我國的“三北”防護林、長江防護林、沿海防護林、防沙治沙工程等都是以恢復植被為主的生物工程。要控制海南地區的污染和對蓄水量的再分配和貯蓄,沒有生態公益林體系建設是很難做到的。 海南荒山地、生態修復就是利用森林植被的保土保水功能,通過營建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等生態公益林,控制水土及土壤中N、P營養物的流失,從而有效地控制周邊水庫的淤積,降低氮、磷面源的污染負荷,是治理海南地區水土流失的治本工程.是根本解決海南地區水體污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面源污染有面積廣、強度不高而量大的特點。20世紀50年代以來,國際上對水污染的防治已由點源排放為重點轉向面源防治。近年來,海南地區點源污染治理已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視.基本控制了工業廢水和城市污水擴散,但面源污染仍在繼續,海南部分地區水體仍在惡化.所以就污染整治技術路線和政府宏觀決策而言,沒有面源的治理就不能稱之為綜合整治.面源污染治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更加緊迫和更加重要。 森林作為整個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以它的特有的保持水土、降低地面徑流、防止水土流失的功效,在面泥污染治理中起著決定作用。從不同土地利用形態小區測定結果分析:有林地(包括果園)因植被較好,沖刷量較小,泥沙侵蝕比農田和荒山墓地的沖刷量小。海南很多地區流域的農田都屬于微度侵蝕區.但流域的施肥水平較高.每畝施N、P5巴達16Lg2右,如以15%的流失宰計算,要流失N、P5巴3600Ldkm2·年左右,按照不同土地利用類型分析,農田特別是丘陵低山耕作的旱地流失較大,其次是荒山.因此水土流失治理的重點應放在滇池面山和流域山區內無植被的地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