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地區邊坡綠化植物苗木的選擇原則 二維碼
115
海南地區邊坡綠化植物苗木的選擇要根據邊坡特有的立地條件,結合當地的自然氣候特點;并且要結合植物的生物學和生態學特性。通常植物種類的選擇要遵循以下原則。 (1)生態適應性。選擇鄉土樹種和適合當地生長的外來植物品種,如蟛蜞菊、翠蘆莉等,才能夠形成穩定的目標群落,達到植被恢復、生態修復的目的。 (2)先鋒性。選擇一些適應氣候條件、生長迅速,有環境改善力的先鋒植物種,后期還能退出主導地位的植物品種,以此來培養基盤養分、提高土壤肥力。 〔3)和諧性。要考慮生物他感作用,所選擇的植物品種應該與周邊的植被群落和諧統一,在群落形態、植物品種構成等方面和周圍脈植物群落相近。 (4)抗逆性和自我維持性。邊坡土壤一般較為貧瘠,因此,應根據具體情況要求植物品種具有一定的抗旱性、抗寒性、耐瘠薄、耐高溫等特性。只有這樣才能在后期無人為養護條件下實現自我維持。 (5)生物多樣性。按物種的多樣性理論,種植植物的多樣性有利于被面生態恢復的穩定性,這也正是天然的植物群落長期穩定的重要原因。根據多項試驗和工程實踐,為有利于生態恢復的可持續性,不同生態位的、包括先鋒植物與衍生植物在內的5—10種灌木、草皮、藤類植物是必要的。要建立灌木、草本、草花等多層次、多品種的組合,形成綜合穩定的復合植物生態系統。 (6)遵照生態位原理,灌木、草皮立體配置,深根和淺根植物結合。實踐表明單一種草不符合生物多樣性原理,不穩定,易退化,需要養護強度也大。灌木、草皮的立體配置有利于實現深根和淺根植物的結合,因此有更強的固土能力,灌木、草皮的立體配置有利于涵養水分,減少邊坡面的徑流和沖刷。但是起草的比例要適當,如果灌木過少,草種過多,則灌木苗期競爭不過草本植物,灌木作用難于發揮;如果灌木過多,草種過少,則會影響前期的綠化效果和水土保持功能。能獲得較好水保和景觀效果的較合適的灌木、草皮比例應是灌木種子重量之和相當于或大于草種,灌木株數不超過50/平方。為了提高灌木種子的發芽率和發芽勢,灌木種子一般播前進行浸種、包衣等處理。 (7)禾本科與非禾本科植物(特別是豆科植物)結合。針對裸露被面生態限制因子多,持別是缺土少肥的狀況,如何解決坡面植物養分持續供應問題是生態恢復的關鍵之一。應用豆科植物的固氮功能是解決邊坡面營養持久供應的科學、經濟、適用的方法,因此優選了木豆、三毛豆、豬屎豆、多花木蘭、:新銀合歡、胡柱子等多種豆科植物和有固氮功能的禾本科植物糖蜜草等,豆科植物種子的比例為30%一50%有利于坡面植物低養護或無養護條件下的正常生長。 |